态度 · 23 1 月, 2023 0

失败的学校家庭教育是东北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

最近十来年东北人口急剧减少,东北经济一落千丈。东北不但吸引不了外地人才,更留不住本土人才,别说人才了,就是退休的大爷大妈也离开了东北,奔赴南方。为什么东北会有今天的局面呢?我认为是东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导致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读研究生前一直生活在东北吉林,那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作为东北人我从我自身的成长经历反思一下为什么东北人口会大量外流。

东北人口外流有很多专家学者通过气候,经济发展等原因解释了东北人口外流的原因,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吉林省吉林市人我的经历告诉我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所忽视的,那就是教育。

我认为东北的教育在家乡建设方面是失败的。

在我上小学期间,1986~1992,这六年正是改革开放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是国有经济为主体,所以我身边的人都在工厂和国有企业工作,他们没有机会出东北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又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总是认为东北是落后的,什么东西都买不到,北京上海最好,谁的家长能够去北京上海出差,老师都会有求于他,希望他父母能够帮忙代购。

在这个时期,老师嘴里经常说的就是你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能去北京上海工作了。那时候的我很小,不知道北京上海到底为什么会让老师那么向往,但是听老师这么说就感觉北京上海一定是个非常好的地方。

我记得是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父母去深圳玩了一圈,那时候深圳刚刚开始建设,自由之风从香港吹到了深圳,我父母也感受到了自由之风,回来对深圳赞不绝口。深圳人吃的小点心一口一个,深圳的公交车招手就停,感觉深圳什么都好。我父母给我在深圳买的玩具吉林都没有卖的。

后来我上了中学(1992~1998),这段时期已经改革开放了,吉林很多企业都在裁员增效,大量工人下岗,这些下岗工人一部分去了南方发展。

中学有了升学的压力,老师会时不时的给我们打鸡血,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留在北京上海工作的人就成了我们的榜样。到了高中在北京上海工作已经不能算榜样了了,那时候高中校友有去美国读书和留在美国纽约工作的。这些人成了我们的榜样。我能感受老师眼里的鄙视链,优秀的人才去美国纽约,一般的人才去北京上海,留在老家的都是失败者,根本起不到榜样的力量。

我大学读的是吉林省一所重点学校(2018~2022),学校里靠GRE蔚然成风,能够去美国读博是成功的标志,在差一点的是去北京上海的中科院,而留在本校读博那已经是年级中下等生了。

在我的生活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是羡慕东北以外的城市。只要你走出东北,那怕过了山海关到了秦皇岛都算是人生的成功。父母那代人相互对比也是谁家孩子在南方工作,在南方安家。那些回到吉林的被人看不起,背后被人议论,甚至当做失败人生的反面教材。

东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有着羡慕和向往外地的情节,到了九十年代末成了人生成败的标志。试想在这样的教育和生活氛围之中成长的人,能不外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