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司读书群里有一个同事说关于面对伤痛的话题。我说有时候伤痛是可以避免的,于是我举了一个我认识的网友的例子。
我网友是山东人,十年前,他因为女儿在山东考不上大学,办了马来西亚的第二家园来到了马来西亚生活 和学习。她的女儿在马来西亚一所华人学校读书,后来申请到了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现在已经硕士毕业的她在澳大利亚结婚生子。我的结论是通过是可以避免就尽量去避免。
我总结,人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关键在于语言,如果你英语流畅,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找工作很容易,如果英语不好,只能在中国工作。中国除了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找工作还可以,其他的城市找工作都很不理想。
于是我的一个同事问,如果又个机会你可以选择汉语流利还是英语流利,你怎么选择。我毫不犹疑的答复可定是英语。理由如下:1)在中国没有人在乎你汉语是否流利而羡慕你英语流利。2)在国外更没有人关心你的汉语是否流利。3)在中国,纯英语环境工作的工资会更高。
我的同事说,虽然目前的现象是这样,但是他还是要汉语流利。有同事又从被殖民的历史的角度说学好汉语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几个同事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如果你选择移民,国家领导人会亲自到你家挽留你,那说明你对国家是有重要性的。如果没有人来挽留你,反而一路绿灯,甚至要红包的都没有,那就说明没有人在乎你是否移民,既然没有人在乎你是否移民,你为何在自己的身上捆绑上要发扬民族文化的理想呢。没有人在乎你,就说明在大家的认知里面,你对国家不会有什么大作用,这个时候你想民族文化是太看得起自己了吧。
其实中国古代文化从来都没有较别人要忠于国家,而教育的都是要发扬个人主义。例如李斯,他本人本来是楚国人,但是在楚国不被重用,于是去了秦国,后来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故事伍子胥也是一样的道理,楚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子胥逃跑到了吴国,后来带领军队打到楚国,把楚王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
孔子论语说: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孔子论语说:君子危邦不居,乱邦不入。
而且那个时期无论是孔子还是后来的孟子,荀子等都是为了实践自己的价值而到各国游说。所以,人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好像自己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而是要做出你的选择,去更容易让你发展的地方,或者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