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 · 2 12 月, 2023 0

东北雪乡又因旅行团宰客出名,出去玩别谈钱,谈钱伤感情

知名网络博主B太去哈尔滨雪乡旅游,被旅行社宰了,550元团费与1180元团费的行程,吃、住、玩都一摸一样。因为是千万粉丝网红,视频一发出去就火了。接着一堆人义愤填膺的批评雪乡,甚至顺带把东北都给黑了。

去哈尔冰滑雪,跟去日本北海道滑雪,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区别不是很大。都是看雪景,去滑雪。去哈尔滨滑雪方便而且便宜。就算被导游“宰了”,也比去趟北海道和阿尔卑斯山便宜很多。

为什么总体价格便宜,大多数人还是对此反应很强烈呢?说白了就是心理预期出现了偏差。当我们打算去东北滑雪的时候,先是把这趟滑雪之旅想的相当美好,然后再找旅行社。当看到旅行社的报价远低于我们的心率预期,会迅速的激发出我们对旅途的渴望。

但是当我们踏上旅途的时候发现完全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有了巨大的落差。于是心里产生了无名业火,在杀人与忍住不杀之间徘徊。

(题外话:我记得以前在上海租房子的时候,看到网站上低廉的价格和优美的居住环境总是让我很兴奋、很期待。见到中介后,中介说网上的房源没了,这边还有几套类似的房源可以带我看。带看的房源无论价格和环境都是与网上看到的有天壤之别,那种扫兴的感觉甚至一度想揍中介一顿。)

所以,网络上很多人指责说旅行社用低价吸引人,然后通过推销购物拿回扣赚钱。

这要看自己,如果我是能花的起钱追求玩的舒服的人。我根本就不会报旅行社。我飞到哈尔滨租辆大G自己开到雪乡,然后包个院子住,玩的多有意思。如果我被低价旅行团吸引了我就知道自己在什么一个档次,就不能奢望自己的行程有多豪华了,即使旅行社打出了豪华游的广告语。因为我的目光就决定了我就不是跟豪华游沾边的人。

导游很辛苦的大雪天的带队旅游,游客认为好玩的东西对于当地导游来说太司空见惯,简直就是日常生活。导游辛苦的大冬天零下二三十度出去带队好几天,软硬兼施的赚游客一点钱,还要被旅行社,大巴司机等等分走很大一部分,拿到手的其实没多少。如果算上旅游淡季的收入,平均一下,每个月赚不了多少钱。

其实我说的不仅仅是东北的导游,全国的导游都是这样的,在旅游旺季狠狠的赚游客消费的回扣钱,到了淡季可能入不敷出,生活在一种缺少安全感的状态下。

我最近的一次跟团游大概是十年前了。我报团去丽江,团很便宜,团费三千多元。自己坐飞机到了丽江,有车接我到宾馆。第二天就由当地导游领我们玩。我们那个团的团费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有人花了七千多,有人花了五千多。由于我报的早,所以便宜了几千元,感觉自己沾了点便宜。

上车导游很坦荡,跟我们说每天晚上回程都有一次购物,他们导游没有底薪,收入全靠游客的购物回扣,所以希望我们能够帮帮忙,别让他赔钱。

我们团也很给力,每天回程团里每个人都会买很多东西。导游每天晚上都乐的合不拢嘴,吃晚饭还主动给我们每桌加三四个菜。那次旅游我额外购物花了五千多元。我花了钱买了普洱茶,翡翠,螺旋藻等特产,回来送亲戚朋友。导游赚了钱很开心,带团更热情卖力。我们在旅途中也心情愉快。旅游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愉快。

我接触到的很多人都有一个想法,很努力地不能让别人赚到自己的钱,然后还一天到晚琢磨怎么去赚别人的钱。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很努力的赚钱,很努力的节约,但是都很穷。

我有一次去东南亚玩,跟一个华人聊天,我认为他的观点不错。他说,钱的属性是水,流动起来的水就是活水,钱也是一样,流动起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钱。每个人都是钱流动的渠道,如果每个人都要节流,慢慢的,流动的钱就越来越少。流动的钱本来可以给我们每个人带来非常多的物质享受,大家都截流,不想让别人赚钱,把钱都存起来,不流动,钱就成了银行账号的一串数字。赚钱越来越难,努力的工作却又享受不到好的物质生活。

所以东南亚那边的人很喜欢水,他们认为水代表钱,他们喜欢流动的水,流动的水清澈,而一旦把水围起来就成了死水,时间长就臭了。

要让宏观经济充满活力,每个人都能开心容易的赚钱,我们每个人都要花钱去享受生活。我们用钱购买别人给我们的服务,我们也去服务别人赚更多的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从我们手中流过的钱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我们才能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

我并非认为旅行社可以虚假标价,可以随便甩客,甚至像黑社会一样威胁游客,把游客仍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东北野外。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本质就是大家都不想让别人赚到钱,使得每个行业都难赚钱。旅行社动歪脑筋赚钱,游客就要处处提防,双方互不信任。导游认为游客就想白嫖,游客认为导游就想坑我钱。钱花了,两边都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