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朝古都,其辉煌的历史让人羡慕不已。但是这六朝古都背后可不仅仅是盛世繁华,还有一次次的浩劫。太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两次,南京大屠杀,保守估计死亡三十万人;太平天国运动,从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到太平天国覆灭,曾有一百多万人的南京至少死亡五十万人。光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屠杀的百姓不止三十万人。
我们的历史焦点全部集中在所谓的“英雄”人物上了。看着英雄叱咤风云,出将入相,何等威风。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英雄的背后有多少像你一样的普通老百姓牺牲的呢,正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
我们应该如何读历史,应该关注什么呢?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英雄身上,必然把历史读成了《故事会》。如果我们只是关注历史的进程,那历史只能成为我们饭后卖弄学问的谈资。结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关注历史中相同地位的人的命运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前不久在网络上有人批评莫言,批评余华,批评严歌苓,批评方方,他们把矛头指向了伤痕文学。说伤痕文学就是揭伤疤。伤痕文学难道只是揭伤疤么?不是,伤痕文学除了有其文学价值,更有其历史的参考价值。
老百姓,在任何历史教科书上都是冷冰冰的数字,我们很难在书上找到老百姓的影子,更不可能了解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各个鲜活的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而文学,恰恰关注的是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小人物的命运。
我们结合历史,结合小说,就明白了历史潮流对普通人的影响。
我看过知乎有人写文章嘲笑张爱玲建国后逃到美国,在1995年孤零零的死于美国的公寓中,过了多日才被发现。
如果张爱玲建国以后没有离开大陆去美国,她会是什么命运呢?我们可以从张爱玲的小说和自传了解她的性格,她不仅仅才华横溢,而且性格倔强。她的前夫是民国汪伪政权的教育部长胡兰成。如果张爱玲不选择离开她的结局会是什么样?我们可以从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中找到答案。陆焉识并非像张爱玲那样有着不太光彩的婚姻经历,只是一个高傲的非常才华的知识分子,这样一个与人畜无害的知识分子在建国后差点被枪毙,靠老婆的性交易保住了性命,又在西北的监狱蹲了几十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毁了。如果张爱玲留在大陆,别说是1995年孤零零的死在公寓中,能活到哪年都是未知数。
张爱玲去了美国,还有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还可以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她在台湾有着非常多的粉丝,甚至有些作家模仿张爱玲的风格去写作,去世时她还有几十万美元的存款。虽然人们把张爱玲在美国的生活描绘的很悲惨,但实际是否悲惨只有张爱玲一个人能够体会,更何况她的遭遇与陆焉识相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历史,我们要从上帝的视角去俯视,最后落到自己的身上,这样才是正确的历史观。我们不仅要从历史中学习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更应该清楚历史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以及我们如何趋利避害的。